主人公是杨小川,陈默,书名叫《中等生》,是质量非常高的一部文章,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: 开学第一天,高一(7)班的教室里闹哄哄的。杨小川坐在第四排靠窗的位置,低头翻看着新发的课本。窗外的梧桐树在初秋的风中沙沙作响,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,在他摊开的英语书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"安静!"班主任**
开学第一天,高一(7)班的教室里闹哄哄的。
杨小川坐在第四排靠窗的位置,低头翻看着新发的课本。
窗外的梧桐树在初秋的风中沙沙作响,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,在他摊开的英语书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"
安静!"班主任***用力拍了拍讲台,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。
***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女性,教数学,头发一丝不苟地扎在脑后,镜片后的眼睛锐利如鹰。
她拿起一张名单,开始点名。"
刘佳怡。"
"到。"
"王浩然。"
"到。"
"杨小川。"
"到。"
杨小川小声应道。
点完名,***推了推透视:"我们班是年级重点班,能进来的都是中考成绩前15%的学生。
但重点班也有排名,第一次月考后,我们会按成绩重新排座位。"
教室里响起一片低声的议论。
杨小川捏紧了手中的笔。
他知道自己是怎么进的重点班——中考超常发挥,比平时多考了20分,刚好卡在录取线上。"
现在,我念到名字的同学留下,其他人去操场参加开学典礼。"
***念了十个名字,都是入学成绩前几的学生。
等其他人离开后,杨小川透过窗户,看见***对那十个人说了什么,他们脸上露出自豪的表情。"
肯定是竞赛小组。"
前排的男生转头对杨小川说,"我叫张轩,你叫什么?""杨小川。"
"你中考多少分?我635,差点没进重点班。"
张轩撇撇嘴,"我妈说进了重点班就等于一只脚迈进重点大学了。"
"我628。"
杨小川说。
其实他考了627,但不好意思承认。"
那你是擦边进来的啊。"
张轩的语气里带着微妙的优越感,"我表姐去年从这个班毕业,她说***只关心前二十名的学生,后面的基本放养。"
杨小川没有接话。
他初中就是中等生,老师眼中的"透明人",没想到到了高中还是这样。
开学典礼后,各科老师走马灯似的来上课,每节课都强调高中课程的重要性。
杨小川认真记着笔记,但很快发现自己的速度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。
数学课上,***写满一黑板的公式,擦掉,又写满一黑板,杨小川只来得及抄下一半。
放学后,他留下来整理笔记。
教室里只剩下他和一个女生。
女生扎着马尾辫,正在看一本英文原版书。"
那个..."杨小川鼓起勇气开口,"能借我看下数学笔记吗?我有几处没记全。"
女生抬起头,露出疑惑的表情:"你没记全?***说的都是基础内容啊。"
杨小川的脸一下子红了:"我...我反应有点慢。"
女生把笔记本递给他:"我叫林小雨,以后可以一起复习。"
杨小川感激地道谢,心里却想:她肯定很快就会发现自己是个差生,然后像其他人一样远离自己。
回家路上,杨小川给妈妈打电话报告开学情况。
妈妈在电话那头叮嘱:"重点班机会难得,你一定要努力进前二十名,让老师记住你。
你表哥当年就是...""知道了妈,我会努力的。"
杨小川挂断电话,叹了口气。
表哥是家族传奇,***市状元,现在在清华读研。
每次家庭聚会,他都是被比较的对象。
第一次月考来得很快。
杨小川考了班级第25名,刚好中等。
***按成绩重新排座位,前二十名坐在中间前四排,被称为"重点培养对象";21到30名坐在两侧,是"需要努力的群体";30名以后则被发配到后两排,"自求多福区"。
杨小川被分到右侧第三排,同桌是个叫陈默的男生。
陈默戴着黑框透视,总是安安静静的,课间不是看书就是睡觉。"
你多少名?"杨小川主动搭话。"
,比你低一名。"
陈默头也不抬地回答。"
你怎么知道我是25名?""月考排名表我看了十遍,每个人的名字和分数都记住了。"
陈默终于抬起头,"你是杨小川,语文72,数学65,英语80,物理68,化学70,总分355。"
杨小川惊讶地张大嘴:"你记忆力这么好,怎么还考26名?"陈默推了推透视:"我只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。"
他拿出一本《天体物理学简史》,"比如这个。"
就这样,杨小川和陈默成了朋友。
他们都不属于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,但也不至于被完全忽视。
每周五放学后,他们会去学校天文台——陈默加入了天文社,有钥匙。
在那里,陈默会指给他看各种星座,讲宇宙的奥秘。"
看,那是仙女座星系,距离我们250万光年。"
陈默调整着望远镜,"我们现在看到的光,其实是250万年前发出的。"
杨小川凑近望远镜,看到一个模糊的光斑:"看起来好小。"
"在宇宙尺度上,地球连一粒尘埃都算不上。"
陈默说,"所以***成绩算什么?答案算什么?放在宇宙里连个屁都不是。"
杨小川笑了。
和陈默在一起,他总能暂时忘记排名的压力。
期中作弊器前,***宣布要开家长会。
杨小川的妈妈特意请了假,从外地赶回来。"
你们班第一名多少分?"回家的路上,妈妈迫不及待地问。"
刘佳怡,432分。"
杨小川小声回答。
他考了368,班级24名。"
你表哥高一期中作弊器考了450。"
妈妈皱眉,"你要多向人家学习,不懂就问...""妈!"杨小川突然打断她,"我不是表哥,我就是我!"妈妈愣住了,随即红了眼眶:"妈妈不是拿你和别人比,是怕你将来后悔..."杨小川没再说话。
他知道父母是为他好,但那种永远不够好的感觉,像一块石头压在心里。
期中作弊器后,班级氛围明显紧张起来。
前二十名的学生每天被***留下"加餐",后十名的学生被约谈家长。
而杨小川这样的中等生,既不被特别关注,也不会被批评,就像教室里的空气,存在但无人注意。
唯一注意到杨小川的是语文老师王老师。
一次作文课上,王老师朗读了杨小川的作文《星空下的思考》。"
这篇作文有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。"
王老师评价道,"杨小川同学的文字很打动人。"
下课后,王老师叫住他:"有没有兴趣参加文学社?我觉得你有写作天赋。"
杨小川受宠若惊,他从没想过自己有什么"天赋"。
回家后,他翻出从小到大的作文本,发现几乎每篇都被语文老师评为"优"。
也许,他并非一无是处?高二文理分科时,杨小川选择了文科。
他的理科成绩平平,而语文和历史相对好些。
陈默出人意料地选了理科,尽管他的文科成绩更好。"
我想学天文,必须选物理。"
陈默解释道,"成绩够不上天文系,我就考个普通大学物理系,以后考研转专业。"
杨小川佩服陈默的坚定。
相比之下,他选文科只是因为"相对不那么差",毫无方向可言。
分班后,他们见面的机会少了,但每周五的天文台之约依然继续。
杨小川开始写日记,记录自己的思考和观察。
有一次,他写了一篇关于"中等生"的文章:"在老师眼中,学生分为三种:优等生是宝贝,差等生是麻烦,中等生是空气。
我们不被期待,也不被责备;不被重视,也不被放弃。
我们就像教室里的背景板,默默存在却无人注意..."他把这篇文章投给了校报,没想到被刊登在"青春随笔"栏目,署名"星尘"。
文章发表后,有同学在食堂拦住他:"你就是星尘吧?写得真好,我就是你说的那种'背景板'。"
杨小川第一次感受到,原来自己的文字可以引起共鸣。
他陆续又写了几篇关于中等生心态的文章,渐渐在年级里小有名气。
有次***甚至在班会上提到:"我们班也有同学在校报上发表文章了,虽然成绩中等,但也要发挥所长。"
"虽然成绩中等"——这个前缀让杨小川既开心又苦涩。
在老师眼里,成绩依然是衡量学生的首要标准。
高三如约而至。
教室后面的倒计时牌一天天翻过,气氛越来越紧张。
杨小川的成绩稳定在年级150名左右,按往年情况,能上个普通一本。"
你想考什么大学?"一次天文台聚会时,陈默问他。"
不知道,看分数能上哪个吧。"
杨小川回答,"你呢?""南大天文系。"
陈默毫不犹豫,"虽然以我的成绩有点悬,但我想试试。"
"你一定能行。"
杨小川由衷地说。
陈默的理科成绩已经冲进了年级前50。"
其实..."陈默犹豫了一下,"我想和你考同一所大学。
我们可以一起办个校园杂志,你写文章,我配图。"
杨小川鼻子一酸。
从小到大,没人这么看重过他,愿意为他调整自己的计划。"
那...我努力考好点。"
他听见自己说。
高三下学期,杨小川开始拼命学习。
他发现自己最大的短板是数学,于是每天刷题到深夜。
陈默帮他整理错题,讲解思路。
一模***,杨小川数学破天荒地考了115分(满分150),总排名上升到年级120名。"
照这个趋势,你们真能上同一所大学。"
班主任王老师欣慰地说。
***那天,天气异常闷热。
杨小川坐在考场里,手心全是汗。
语文作文题目是《平凡之路》,他思考片刻,提笔写道:"人们常常歌颂卓越,却忽视了平凡的价值。
就像星空,最耀眼的永远是那几颗一等星,但构成银河的,却是无数看似普通的星辰..."写到这里,他想起了和陈默在天文台看星星的日子,想起了自己那些关于中等生的思考,笔尖在纸上流畅地移动,仿佛不是在应试,而是在倾诉心声。
最后一科考完,校园里爆发出一阵欢呼。
有人撕碎复习资料抛向空中,有人抱在一起哭泣。
杨小川平静地收拾好文具,走出考场。
校门口,陈默正在等他。"
感觉怎么样?"陈默问。"
正常发挥吧。"
杨小川回答,"数学最后两道大题没做完,但前面的应该没问题。"
"我也是。"
陈默笑了,"看来我们真能上同一所大学了。"
成绩公布那天,杨小川紧张得吃不下饭。
当他颤抖着手输入准考证号查询时,屏幕上跳出的数字让他松了一口气——比一本线高18分,足够上个不错的省属重点大学了。
陈默比他高30分,但坚持要和他报同一所学校。"
南大天文系明年再战。"
陈默轻松地说,"先体验一年大学生活也不错。"
九月,他们一起拖着行李来到省城师范大学。
这所学校在省内排名中游,以文科见长。
报到当天,杨小川就加入了校报记者团,陈默则加入了天文社和摄影协会。
宿舍是四人间,除了他们俩,还有体育系的赵强和计算机系的周明。
四个人性格迥异,却意外地处得来。
赵强是校篮球队的,每天训练到很晚;周明是个技术宅,床上堆满了电子元件。
他们经常一起在食堂吃饭,周末偶尔去校外的小馆子改善伙食。
大学生活比高中自由得多。
杨小川每天上课、去图书馆、参加记者团的活动。
他负责校园生活的专栏...